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团队深耕冷链物流调研 构建乡村振兴民生改善新范式
2025年,上海对外经贸大学“乡村振兴背景下冷链物流改善民生路径研究”课题组(成员:蒋乐遥、金煜瑶、吴贞妮、成依语、张曦元)历经数月调研,形成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。团队依托经济学专业优势,结合实证分析与田野调查,揭示冷链物流在城乡民生改善中的核心作用,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创新思路。
一、多维研究框架:理论创新与实证支撑并重
作为全国首批聚焦“冷链物流民生效应”的大学生调研项目,团队构建“三链作用理论模型”,从经济链(农产品增值)、社会链(公共服务升级)、生态链(绿色物流)三维度解析冷链物流对乡村振兴的传导机制。通过双重差分模型(DID)对400个城市数据进行量化分析,发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使乡村振兴指数显著提升0.0043(P<0.01),其中农产品损耗率平均降低12%-15%(如香蕉损耗率从35%降至18%),为政策评估提供关键量化依据。
团队深入上海闵行区汇中村、万纬冷链等典型场景,开展深度访谈与问卷调研。在汇中村,通过与村支书、农户及物流企业的对话,提炼“保底收购+冷链服务”“政企共建冷库”等可复制模式;在万纬冷链访谈中,企业高管认可团队提出的“软性政策支持”建议,即从“硬件补贴”转向“运营奖励”,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型。
二、核心发现:冷链物流成为城乡融合“新引擎”
(一)民生改善效应显著
• 农民增收:冷链介入使蓝莓、三文鱼等农产品溢价率提升20%-30%,汇中村等试点区域农户年收入平均增加15%以上;
• 消费升级:城市标准化食品(如低温奶、烘焙产品)通过冷链网络向农村渗透,农村居民对高品质生鲜的消费频次提升40%;
• 应急保障:疫情期间,万纬冷链等企业通过冷库储鲜与绿色运输,保障超大城市食材供应稳定性,相关经验被纳入“城市应急物流标准”研究。
(二)城乡冷链差异与破局路径
团队发现超大城市冷链效率优势显著(配送时效误差≤2小时),但乡村地区面临“三难”——融资难(项目投资回收期长达8-10年)、需求散(单村日均冷链订单不足50单)、人才缺(专业技术人员乡村覆盖率不足15%)。为此,提出“技术下沉”策略:推广移动冷库、村口冷链快递柜等轻量化设备,研发低成本保温包装方案(如冰袋干冰组合技术使配送成本降低25%)。
三、政策谏言:从“设施覆盖”到“生态构建”
基于调研成果,团队向地方政府提出四大建议:
1. 培育市场主体:设立冷链物流专项基金,重点扶持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共建模式,如汇中村“冷链设施共享平台”已实现周边3村资源整合;
2. 强化人才支撑: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“冷链技术实训基地”,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已与美库物流等企业达成合作,定向培养“冷链运维+数据分析”复合型人才;
3. 完善政策工具:建立冷链运营评估体系,将能耗效率、损耗率等指标纳入政府补贴考核,避免“重建设轻运营”;
4. 促进产业融合:打造“冷链+电商+文旅”生态,如云南鲜花、山东蔬菜等产区通过冷链网络拓展直播电商渠道,带动农产品上行效率提升30%。
四、学生价值:学术实践赋能乡村振兴
作为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,团队将计量经济学、区域经济学理论转化为调研工具,首次运用熵值法构建“乡村振兴综合指数”,涵盖产业、生态、治理等24项指标。调研过程中,成员累计收集有效问卷481份,访谈行业专家、农户及企业高管30余人次,形成10余万字一手资料,相关成果获物流领域专家朱钢、乡村振兴专家沈建国联名推荐,认为“为冷链物流与民生改善的关联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”。
“从课堂到田野,我们见证了冷链物流从‘基础设施’到‘民生刚需’的转变。”团队负责人蒋乐遥表示,未来计划将研究成果转化为“金融+冷链”解决方案,推动农村冷链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,为破解乡村振兴中的“最初一公里”难题贡献青年智慧。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,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团队的调研成果正从学术报告走向实践场景,其构建的“三链协同”模型与政策建议,为冷链物流如何“熔铸民心”提供了可复制的解题思路,彰显了高校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