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地方对"虚拟火灾"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已经进入了长期机制的轨道。

2020-08-01 10:38   来源: 互联网

近期部分区域楼市的异动,引发了政策端迅速又密集的回应。

7月24日召开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再次释放有关楼市的重要信号,会议深入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总结房地产长效机制试点方案实施情况,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,部署下一阶段房地产重点工作。

监管层以“房地产工作座谈会”的形式召开专题会议,在近年来颇为罕见。在该会议召开之前,已有6个城市在今年7月收紧调控。会议之后,身处市场漩涡的东莞也迅速发文升级调控政策。

这也是最近几年来,楼市政策出台最密集、力度最大、规格最高的一个时段。

综合这一轮的政策动向来看,既是针对近期市场异动作出的回应,也体现出调控思路已悄然发生变化——按照监管层的最新表态,长效机制已经开始试点,并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
这些试点反映在部分城市近一年多的调控尝试中,涉及城市政府主体责任、金融制度、财税制度、市场监测机制、保障房建设等各个方面,既非单一手段,也不是短期行为。分析人士指出,长效机制时代已经到来,未来的楼市政策将表现出调控常态化、手段精准化、方式多样化的特征。

长期机制时代已经到来,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将呈现出调控、手段精确、方式多样化的特点。


酿造和试验


多年来,各种官方文件中都有长期机制的表达。为了建立一套科学的、长期的高端房地产市场设计方案,监管当局一直在推动房地产长期机制的设计。然而,由于内容的复杂性和所涉机构的众多,这项工作的进展并不为外界所知。


梳理近几年的官方声明,不难找到从酝酿到制定,再到试点运作的长期机制。


自2019年以来,长期机制已经进入试点阶段。"上海义州房地产研究所智囊团中心主任严跃进在接受"21世纪经济报告"采访时表示,长期机制的试点是渐进的,将选择一些城市,首先选择一些措施,比如住房和建设部去年在一些城市实施的房价预警是一种"长效机制"。


2019年4月和5月,住房和建设部分为两批,对房价快速上涨的10个城市进行了预警。此后,这些城市出台了调整政策。住房和建设部表示,对这些城市实施预警是"根据房地产长期机制健全实施所确定的月度分析、季度评估和年度评估的要求"。


今年7月24日的房地产工作论坛也肯定了过去一年左右的试点工作。自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以来,取得了显著成效,值得充分肯定。"会议还表示,"要始终收紧房地产调控串,坚定不移地推进良好的长期机制的实施"。"-


房地产投机者的终结


长期机制时代已经到来。"严月进认为,随着数据监控系统、房地产登记制度、住房公积金服务系统等"基础设施"的不断完善,许多城市初步具备了实施长效机制的条件,这一制度将在今后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得到进一步落实。


那么,长期机制包含哪些内容呢?


一位与自然资源部关系密切的专家在接受"21世纪经济报告"采访时表示,在"房地产工作研讨会"披露的信息中,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指导思想和长期机制的内容已经开始显现。


他说,"住房不投机"三稳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,"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原则,长期机制的内容包括城市政府的主要责任、房地产金融的审慎管理制度、住房和土地市场的监督制度、财税政策、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、住房安全等。


他还指出,长期机制的主要特点是调控规范化,强调政策"组合拳击"的效果。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,监管不再是一种短期行为,每个市场主体都应被用来"与时俱进"。


壳牌研究所(Shell Research Institute)首席市场分析师徐晓乐指出,未来的房地产调控将更加差异化、更主动、更紧密。首先,城市之间的政策差异将成为规范,调控的精确度将进一步提高。其次,调控的主动性也将增强,监测预警机制将帮助政府部门迅速做出反应。最后,在资金、土地、税收等环节,调控联动将更强,但也更有效。


自今年7月以来,深圳、南京、杭州、宁波、东莞等地先后发布了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的监管文件,并载有"一揽子"措施。与自然资源部关系密切的专家认为,这反映出"组合拳击"政策已成为监管规范。


严跃进说,最近出台的监管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"修补",比如堵住"假离婚"等政策漏洞,这表明"住或不炒"的理念正在实施,炒房者的空间将继续被压缩。


事实上,在短期内,抑制投资投机和市场过热仍是现阶段监管的重点。


一些房地产公司告诉"21世纪经济"报道,最近一些地区市场过热,除了疫情抑制的刚性需求外,一些投机投资需求也进入了市场。除了"假离婚"之外,"住房贷款"也开始上升。在许多项目中,有假离婚要买房,还有那些通过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提高杠杆购买房屋的人。


严跃进指出,今年下半年调控政策的趋势将继续是"保持稳定"。在各地继续保护刚性需求的同时,打击投资投机活动的力度也将加大。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城市收紧监管,此前过热的地区市场有望迅速降温。




责任编辑:iiihyt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中国财商新闻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网站地图 | 网站简介 | 免责声明 | 投诉与建议 | sitemap |